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体裁作文 话题作文 字数作文 作文素材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时间:2024-10-03 21:07:32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荐】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荐】

看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

看完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一个老师,我对影片中的马修老师怀着深深地敬意。马修无疑是一个很平常有很普通的老师。他没有什么头衔,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有的只是从他的灵魂深处迸发出来的对孩子的爱。这种爱正是作为一个优秀老师所必须具备的。我想,作为一个优秀的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既是一种天性,也是一种责任。这种爱是作为一个教师所应该具有的,天然的,而不是刻意的爱。

来到这个学校,他看到的,听到的都是这些孩子的调皮捣蛋。老督学被打伤了,自己又遭受到孩子的戏弄,而且孩子们总是用一种怀疑的目光看他。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对这些孩子失望。他知道孩子们需要的是理解、尊重与信任。他努力与孩子们进行沟通,虽然多次受挫,但他初衷不改。他知道过多的说教并不起作用,孩子们需要的不是说教,而是交流沟通。于是他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用音乐语言来和孩子们交流沟通。他组织了合唱团,他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合唱团找到自己的位置,经过一段时间,孩子们在音乐中终于找到了自信心,找到了自我,他成功了。

应该说,孩子们是幸运的,他们遇到了这样一个好老师。一个人的一生能遇到一个好老师,一个能够真正能够改变他们命运的老师,这是多么的不容易呀。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不缺乏教师,但是我们缺乏的是像马修这样的真正尊重孩子,能够给孩子们尊严,让他们感受到来自教师的那种真诚的关爱的教师。当前,我们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教育改革,我们提倡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我想,马修这位老师无疑为我们的新课改做了一个很好的表率。

作为老师,马修很普通,他和许多教师一样默默无闻,无声无息。作为老师,他又是很不普通的。是因为他是一个真正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老师,是真正转变了孩子的人生的老师,一个老师能做到这一点就很了不起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老师能给学生留下值得回忆的东西呢?又有多少老师能够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田,使他们终身难忘呢?

马修是一个普通的人,但是他又是一个很不普通的人。他的普通是就他这个人来说的,说他不普通,是就他的灵魂说的。一个人的高贵不在于他的地位和财富,而在于它的灵魂。这个世界也许有卑微的人,但却没有卑微的情感。马修无疑是一个很卑微的人,是一个不能很好的主宰自己的命运的人。但是,他却是一个具有伟大灵魂的最高尚的人。马修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是一个很平常的教师,他做着一个教师应该做的工作。但是,他又是一个很不平常的人。他的事业并不伟大,但是他的人格,他的灵魂却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高尚。他是一个真正用心在做教育工作的教师。他遭受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他的上级领导了不能理解他,对他的做法多有微词。但是,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现实是无情的,马修无奈的走了,孩子们也在无奈之送走了他们的老师。但是,他留给孩子们的音乐,却还在孩子们的心田流淌着,直到永远!

作为一个教师,马修是一个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把自己的全部的爱,全部的尊重给予这些孩子的教师。可以说,他是一个真正用心在做教育的教师。作为教师,马修是一个成功教师。面对这样一群看起来无可救药的孩子们,马修并没有放弃,也没有嫌弃他们,他总是用音乐来凝聚孩子们,用音乐语言来和孩子们沟通,提升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找到自我,认识自我。这一群在别人看来无可救药的孩子们,在他的教育和感化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作为一个音乐人,马修不是一个“不成功的音乐家”,他没有谱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乐章。但是,他又是一个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她是将自己的音乐谱写进孩子们的心田的音乐家,他是为孩子们的人生谱写出对动人乐章的音乐家。他是把自己的音乐写进孩子们的心田的真正的音乐家。同时,他又是将自己的人生谱写出最动人的乐章的音乐家。他是一个将爱写进了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的老师。

他用他自己的教育真正改变了孩子的人生,改变了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才是作为一个老师最大的成功的地方。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

初次听到这个电影的名字,我展开了想象:“放牛班”,这是一个怎样的班级呢?是一个孩子们自由散漫,无心学习、调皮捣蛋、让许多老师头疼的班级?“春天”总是给人带来新的希望,有生气、有活力,有新的面貌。是怎样一位老师给“放牛班”带来了“春天”了呢?带着想象与疑问,我观看了影片《放牛班的春天》。

影片中的马修老师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在1949年,最终成为了法国乡村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名为“池塘畔底辅育院”。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池塘之底",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一些顽皮的儿童甚至是问题少年。到任后马修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秉承“犯错—受罚”的原则,恶作剧—受罚在这里司空见惯,马修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他在乐谱上写下了专门为孩子们谱写的歌曲,他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了管教们冰冷已久的心,解脱了束缚孩子们身心的绳索,抚平了他们受伤的心。神圣而纯净的音乐不但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更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仁爱、友善、宽容的情绪让我们感受颇深。

作为一名老师,我关注着马修老师对待孩子们的细节:

盖贺克,因为他的恶作剧,麦神父一只眼睛严重受伤,一开始他没有承认,连累另外一个孩子受罚;在前任老师的提醒下,马修知道了恶作剧的始作俑者是谁—,他没有将这个孩子交给院长,而是和这个孩子达成协议:照顾麦神父直至他康复。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能感觉到孩子为自己所犯的错误有了悔意贝比诺,一个孤儿,在班级里显得弱小,因为老师告诉他,爸爸周六会来看他,所以每

周六他都会在大门口等着爸爸的到来,他等不到爸爸,可他等到了马修老师,这个像“爸爸”一样照顾他的老师。还记得那个镜头:院长在问贝比诺一个历史问题,贝比诺答不上来,马修在后面打手势提醒他,尽管后来他答错了,引起孩子

们的一阵笑声,也让观看影片的人为之一笑。当马修知道贝比诺是孤儿后,对他格外照顾,让贝比诺年幼的心灵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当马修因为失火事件离开时,贝比诺选择了跟马修走??

莫翰奇,一个喜爱偷窃、屡次逃学而被公立学校开除了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他很孤傲,也很自卑,然而,马修却没有因为他打架斗殴而反复惩罚纠缠,相反,却敦促他回到合唱团。莫翰奇异乎寻常的音乐天分,在马修的精心保护和培育下,常常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将美梦化为奇迹。然而,因为犯错误,马修还是适时而果断地惩罚了他——去掉莫翰奇的独唱部分。美丽的东西,在即将失去时方觉它的珍贵。当合唱团在表演 ……此处隐藏17788个字……所并不大的寄宿学校里生活着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要随时接受并且服从来自所谓“寄宿学校校长”的惩罚,似乎他们是被社会遗弃的孩子,就像是阳光下那些漂浮跌落的尘埃。

他们孤独,自闭,甚至自暴自弃。这使学校时刻都处在危险而压抑的气氛中。而那个面目冰冷的校长只是一味的使用各种体罚试图使这些“轨道外的陨石”步入正途,这一切,都使这个“池塘之底”变成了池塘中最为冰冷的囚牢。

这种情形一直延续着,直到克莱蒙马修的到来……

“我叫克莱蒙马修,是一个音乐家。”那个可爱的老头不断对我们说。

克莱蒙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水池底部",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到任后克莱门特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克莱门特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克莱门特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无论是哪个学生,在他的合唱队里都有着自己的位置,不会唱的做助理,唱歌走调的做乐谱架,这一个个可笑的职位,却让这些孩子灰暗的世界变得,明亮起来。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埃尔莫安琦,皮埃尔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性格,谆谆善诱的克莱门特把pierre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但生活总是不那么完美,克莱门特因为一次意外而被迫离开了学校。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人类进步的传承者更是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所谓师德也应该包含三个方面:教导做人的道理,即传道;传授专业知识,即受业;引导培养学生发展,即解惑。克莱门特虽然是一个学监,没有课程职责就是管理学生,但他深爱音乐,也很有爱心,看到这些被关在一个沉闷阴冷的空间的孩子后,希望用音乐唤起这些孩子们的兴趣,培养他们一种正确的思维、生活方式。他的目的非常简单,没有祈望什么,更没有刻意的想去塑造什么,只是当他发现皮埃尔的声音和乐感时,才意识到一个天才可能出现,因此加以引导和保护,而他这么做的前提是完全的没有想到回报,甚至一点点的即得利益也没有,反倒是冒着与校长作对的风险。所以克莱门特的伟大之处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是甘于燃烧自己点亮别人的高尚情操,即使他面对的孩子是公认的顽劣不堪甚至沾染恶习,他依然像一个传教士一样孜孜不倦,虽然一开始消沉过,但依然耐心坚持,全身心的投入,并对孩子们充满了关心爱护。最可贵的是影片的最后,克莱门特暗恋的皮埃尔的母亲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而恰恰在此时他也被校长解雇,情场职场双失意的学监在此时也没有后悔一直以来为学生所作的,反而痛斥校长的冷酷和自私,很有尊严和风度的离开了学校,在他后来的日子里一直给别人做家教,直到去世。他从没有为他的付出感到后悔和不值得,只是把这段日子当作履行自己的职责,毫无索取的意思。

其实没有人天生就是坏孩子、差学生,只有在环境的逼迫下才会使人变坏的,就像片子里面的孩子一样,他们都是因为家庭的各种原因才导致十分顽皮的,只要有人给予他们爱和宽容,他们就会变得更有希望和信心的。

冲出内心屏障,一切皆有可能!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5

一个其貌不扬的老师来到一群野性难驯的孩子中间,接下去会发生什么故事?基本上可以猜到十之八九。

在我看来,马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水池底部”,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马修的怀才不遇和落拓,他的悲悯和眼底温柔,乃至他暗恋学生的母亲,滑稽幽默的言行举止和非常显眼的秃头,都使他像个善良而和蔼可亲的父亲。他不是完美的,却立体生动,可亲可信的老师形象。

至为关键的,是马修真正懂得开启孩子的心灵。在他到来之前,“池塘之底”是一个典型的专制残暴的寄宿学校和教育制度的缩影。哈珊校长及他以下的教工,推行的是“行动——反应”的惩罚方式,暴戾而简单片面,一概地只看到孩子们叛逆、偷窃、抽烟、打架的一面,也习惯了用严厉的惩罚方式如禁闭、毒打虐待学生;而学生在皮球效应下也反弹得更为厉害,总是想方设法地报复整蛊老师,导致师生间日益紧张的关系氛围。从纯粹意义来说,“池塘之底”不像个学校,而是师生间,成人与孩子间冷漠对峙的战场。

马修来了之后也只不过是一个新学监,他无力全面地改变现状,却可以对犯错的学生宽容地放一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挽回孩子的尊严,取得他们的信任。懂得尊重每一个孩子,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才能和天赋。他组建合唱团,分析每一个孩子的音色,给他们安排合适的角色,用老话来讲,是懂得因材施教,人尽其才,其实也是在暗示、激发每一个孩子,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有他人所不可替代的价值,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人生社会中找寻到自己的位置。从讲述生命的意义这点来说,马修可谓是孩子们真正的启蒙导师,所以马修能够渐渐赢得孩子们的信任,获得他们的真诚依托。

影片最感人的是马修离开“池塘之底”时带走了佩皮诺,那一天刚好周六,终于圆了佩皮诺在周六可以等到“父亲”的愿望。佩皮诺跟马修的离去,是对马修所施行的教育方式的最好回报。而莫杭志后来成为著名的音乐家,更是马修教育理念颇有成效的明证。

与之相对照的是,影片还设置了蒙丹这一角色,他被心理学家作为试验品投送到“池塘之底”,因为“实验品”的特殊身份和更恶劣的品性,他没有得到应该的关爱,而是遭遇更过分的歧视和虐待,还被误会错怪为盗窃学校10万法郎资产的小偷,怀恨在心的他最终一把火烧了学校宿舍。这种暴力举动可以说是对专制教育制度的最直接而又极端的报复和抗议。如果我们撇开庸俗的教育话题不谈,也可以从中看到导演的人文关怀。

马修的伟大或者说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真正懂得与孩子进行心灵的对话与沟通。他的民主平等意识,他的宽厚仁慈、善良耐心,就像一缕缕春天的阳光,抚慰照耀孩子们残缺受伤的心灵,还给他们一个明媚温暖的未来与世界。

现在来看,马修的确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教师形象。影片中那个干瘦的数学老师也懂音乐,可是他并没想到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分享音乐带来的快乐,而是一天天麻木下去,到最后连说笑也不会了;哈珊校长也声称他有教育梦想,可是他此刻只是个人人讨厌的自私、虚伪、邀功谄媚(在公爵夫人面前说组合唱团是他出的主意)的暴君。马修之所以赢得尊敬,是因为他在对待孩子问题上有与众不同的足够的信心与耐心。而他慧眼识天才,发掘每一个孩子的优点和个性,开启他们的音乐智慧,这都不是常人能做到的。眼界再放宽一点,不是每个不幸的孩子都可以遇到马修这样通情达理的而且还是音乐家的老师的,尽管有点落魄。

马修离开时,二楼的窗口飞出孩子们折叠的纸飞机,和着纯净的歌声.他们用这样的方式来和马修告别.在那一刻,我看到马修也笑了.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音乐是点睛之笔。不仅丝丝入扣地衔接剧情,而且烘托影片氛围,推动剧情发展。童声合唱宛如天籁,就像天使在歌唱。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